□周学泽
六一儿童节前夕,北京日报推出一篇儿童节调查报道《儿童节,谁说了算?》。6月1日,新华社瞭望智库客户端转载这篇文章,题目改成《小孩儿的节日,为什么要让我们给大人表演节目?》,文章引起广泛关注。
调查报道以探讨“儿童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为主题,采访了几位少年儿童节日前的生活。其中,刘女士5岁多上幼儿园的女儿为了迎接儿童节文艺演出而进行将近一个月的舞蹈训练,练着练着就厌烦了;一家美术培训机构在搞“六一”促销,悠悠妈妈花9000多元报名,作为给悠悠的节日礼物,结果孩子大哭:“我过节,为什么非要给我报课呢?你这个礼物,我不喜欢!你给我退了!”;乐乐则每逢六一都是三套卷子过“六一”;苒苒的妈妈为“六一”定好了计划,带孩子去看文物展,边看边学,回来写作文,孩子再也不期待六一了。
【资料图】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的节日,孩子是主角,当然应该由孩子决定怎么过。道理很明白,但在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一些家庭,少年儿童对自己的节日,决定权有限,甚至节日礼物的选择权也没有。报道中采访的事例,或许不具备普遍性,但问题客观存在。
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印发,要求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称“双减”,力争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但在“双减”之外,节日的减负也需要引起重视。每逢“六一”,都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每个家庭也有自己的小计划,这些活动和计划,有些是孩子喜欢的,有的则未必。从报道中看,之所以会出现“孩子不高兴”的情况,有几种原因:
一是有爱孩子的心,但不够纯粹。有些学校让孩子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舞蹈、演唱等训练,仅仅是为了六一演出。让孩子在节日做卷子、写作文,可能有责任心和爱孩子的一面,但也让人感觉有功利的一面。
二是大人不懂孩子心理。孩子有一颗“童心”,理解“童心”,需要成人也有一颗“童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大人如果过于武断,认为自己想的就是孩子想要的,难免会出现偏差,像给孩子抢绘画课而孩子不满意就属于这种情况。
三是没有从内心真正尊重孩子。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很小就有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他们和大人一样,希望得到尊重。但少年儿童因为年幼,他们的意见和想法,有时会被忽视和否定,而且有些成年人喜欢越俎代庖。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鲁迅先生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笔者是小学生的家长,有一次参加家长会,班主任的一句话给我很多启发。她说,孩子在学习之余,玩一些和学习无关的游戏时,大人不要干预,因为这个时候是孩子放松心情的时候,是孩子为身体“充电”的时刻。
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教育要“顺应”天性的重要性。明代大儒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还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需要看到,两年多来,“双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学习成绩的重视有历史的惯性,而且学业成绩确实也在现实中影响人们的升学和就业,让人们轻视学习成绩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学海无涯苦作舟”“板凳一座十年冷”“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本身不可能是一件轻松的事。
孩子的培养,是逐渐做加法的过程,是提高素质做增量;但与此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做减法的重要性,有时没有减法,就不可能有加法,有增量。
老子有一句名言:“无之以为有”。《道德经》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因为“毂”中间是空的,辐能插进来,所以才有了车的用处。无,就是一种减法。我们要学一点辩证法,学一点“对立统一”的矛盾论,既要看到事物发展有互相排斥、对立的一面,也有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甚至相互转化的一面,充分认识“无”对于“有”的重要性。
“六一”儿童节是最应该身心放松的日子,我们要力争做出最好的“减法”。
责任编辑: 禹亚宁 签审: 王建国
上观号作者:大众日报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公纸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8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