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视点聚焦  > 正文

杨普义|行草书章法浅析

时间:2023-04-18 16:29:38     来源:书画鉴赏典评收藏

贝尔《艺术》中说:“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关系,唤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客观的说,艺术形式是艺术美的重要组成。而书法艺术中所谓的“章法”,简单的理解就是整幅字的布局方法,也称“分行布白”。古人对于章法问题相当重视。《画禅室随笔》:“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界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相关资料图)

▲ 晋 · 王羲之《兰亭序》(24.5cm*69.9cm)

蒋骥在《续书法论》中也说“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观古人之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也。《玉版十三行》章法第一,从此脱胎,行草无不入。若行间有高下疏密,须得参差掩映之趣。”

而对于行草书的章法来说它是多种多样的,是动静、大小、轻重、疏密等各因素的集合。而在行草书的众多作品中,王羲之《得示帖》的章法富有强烈的节奏性和韵律感。

一、动 静

《得示帖》开篇便营造出动与静、快与慢的节奏感。第一个“得”字,偏行楷书,厚重与稳定; 第二个“示”字,第二横似有补笔的痕迹更显沉稳与庄重。随后“知足下犹”四字为草书,笔势连绵,一气呵成与前两字相比动静结合,形成强烈的空间对比与视觉冲击力。通篇也有这种强烈的对比关系。

二、大 小

王羲之云: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正,前后平直,便不是书。”就强调了书法要有大小和错落的变化。大小组合是行草书章法的最基本的准则。书法作品中大小的变化就像音乐中音调的高低,大小变化愈强烈,节奏感就愈加鲜明,整个作品便会充满强烈的动感和活力。清代包世臣说: “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便道出了书法要有大小变化、长短变化,整体要恰到好处,要自然和谐。于此我们通过截取《得示帖》的部分单字、字组便可明显地发现这种大小对比。

三、疏 密

邓石如说: “字画疏出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在《得示帖》中疏密组合无处不在。例如第二、第三列的对比,通过字与字之间的连断,凸显出疏密的效果

四、字 组

书法章法中的“组”主要指的是结体间组合后形成的一种造型元素。它的构成类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其一,由于空间上的连带、聚集、交叠等所形成的组合; 其二,由于形状、大小、快慢、浓淡等方面的相似性所产生的组合。在《得示帖》中的字组组合

除了多字连带的字组外。静态的单字也可看作是一种字组组合形式。

被组合之后的字组长短不一,宽窄不定,大小相间,疏密有致,大大减少造型单位的重复,增加了对比关系,强化了空间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结 语

王羲之《得示帖》全文虽然仅仅4行,32字,其章法却展现出丰富的节奏性和韵律感。具体表现在: 静态和动态的结合,超大字与极小字的结合; 单字组、两字组、三字组、四字组的结合等,以上种种的组合和各元素的变化体现着《得示帖》章法中的节奏性和韵律感。这种节奏性和韵律感运用于行草书章法中,对书法创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晋 ·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高清版)

书家介绍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又博览秦汉篆隶碑刻名迹,自出机杼,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作品介绍

《频有哀祸帖》3行,20字。行草书。为东晋王羲之所书尺牍摹本,原作久佚。原文大意为:频有哀祸的事情发生,悲痛如刀一般地切割内心,无法克制和平抑自己(的痛苦情绪),怎么办啊,我已无可奈何。即使安慰,也仍会倍加感伤。在邱振中著《线的艺术》中曾说:“任何一件杰作都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富有个性的运动方式,而且每一种运动方式都包含着十分丰富的节奏变化。如王羲之的《频有哀祸帖》,线条厚重,具有强烈的体积感,线条边廓变化十分微妙——它暗示着极为复杂的内部运动。这种运动方式是在线条边廓内部,为控制边廓形状而产生的运动变化。书法的内部运动是使用毛笔书写时技巧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书法艺术中的线条区别于其他一切线条的地方,也是造成书法线条运动复杂性的根本原因”。

▲ 晋 ·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24.8cm)

释文: 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宋 · 欧阳修《局事帖》(高清版)

书家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政治家。以文章著称于世,为唐宋古文八家之一。主修《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书法字体新丽,神采秀发,自成一家。

作品介绍

此帖所查材料甚少,然读帖可知为欧阳修的日常琐事

▲ 宋 · 欧阳修《局事帖》(23.6cm*9.8cm)

释文: 本纪第四 五定本 净本 并分付 第六已下 如未取得 速取之 恐妨点对 来日局中相见也 修拜白 脱错多 将定本卷子细对 净本候来日商量写

本纪第四 五定本 净本 并分付 第六已下 如未取得 速取之 恐妨点对 来日局中相见也 修拜白

脱错多 将定本卷子细对 净本候来日商

清 · 赵之谦《篆书五言联》(高清版)

作者介绍

赵之谦(1829—1884年),字益甫,号撝叔,别号悲盦等,浙江绍兴人。清咸丰年间举人,曾历任江西鄱阳、奉新知县。精书画、篆刻,并工于金石之学,著有《六朝别字》、《补寰宇访碑录》等书。其书初宗颜真卿,后专意于北碑,篆隶师邓石如,又融化入己法,自成一家。时人评云:“撝叔书初师颜平原,后深明包氏钩捺抵送万毫齐力之法,篆隶楷行一以贯之,故其书姿态百出,亦为时所推重,实乃邓派之三变也。”赵之谦是“海派”先驱之一,其书画不仅名重于时,而且对近现代艺坛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作品介绍

根据落款“同治丁卯”推知为1867年所书,此时赵之谦38岁,为其中年所书。

“有容德乃大”出自《书·君陈》:“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毋欺意自诚”出自《礼记慎独》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款: 于余二兄属篆即乞正伪,同治丁卯七月赵之谦。 钤: 白文方印\"赵之谦印\"。

▲ 清 · 赵之谦《篆书五言联》(48.3cm*182.9cm)

释文: 有容德乃大,毋欺意自诚。

细 节 放 大

有容德乃大

毋欺意自诚

单 字 细 节 放 大

此轴书宗邓石如篆法,笔势浑厚,结字严整,张弛有度,全幅给人以凝重沉劲之感。

晋 · 王献之《东山松帖》​(高清版)

作者介绍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属山东省)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累迁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书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雄深雅健,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晋书》卷八十八有传。传世书迹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玉版十三行》等。

作品介绍

《东山松帖》此帖无款署和题跋。鉴藏印钤南宋“绍兴”连珠印、“内府书印”,明文徵明、刘承禧、吴廷及清曹溶等印。另有两方古印(印文不辨)。原有清乾隆内府诸印和乾隆题语,已被刮去。  《东山松帖》是王献之写的一通信札,为断札,有四字磨灭。“埭”(音带)即堵水的堤。“东山松更送八百”应是一句,其意是需再植松八百棵作护堤、美化之用。此帖下笔婆娑,百态横生,萧散秀逸。  宋内府《宣和书谱》、《中兴馆阁录》,明董其昌《容台集》,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安岐《墨缘汇观》著录。刻入明吴廷《馀清斋法帖》、董其昌《戏鸿堂法帖》,清《三希堂法帖》。

材料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

▲晋 · 王献之《东山松帖》(22.8cm*22.3cm)

释文: 新埭无乏,东山松更送八百。叙奴□已到,汝等慰安之,使不失所。□□□给,勿更须报。

新埭无乏,东山松更送八百。叙奴□已到,汝等

慰安之,使不失所。□□□给,勿更须报。

百态横生,萧散秀逸。

清 · 朱耷杜甫《戏題王宰画山水图歌诗》(高清版)

作者介绍

朱耷(1626—1705年),明宗室宁献王朱权后裔,封藩南昌,遂为江西南昌人,小名耷。清顺治五年(1648年)落发为僧,法名传綮。一生字、号、别号甚多,有个山、驴屋驴、人屋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始号八大山人。坎坷的命运影响着他的人生观及艺术思想,其绘画作品多寄托着对清王朝的痛恨,及对明王朝的眷恋之情。他的山水画在宗法元黄公望平淡天真和明董其昌润泽秀逸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古拙奇特、劲拔荒率的艺术风格。其花鸟画在参照明代沈周、徐渭等文人画法的同时,又融入自己强烈的主观意识,注重鱼、虫、禽等物象的人格化表现,以象征手法表达隐晦的寓意。借此表达自己作为明皇族后裔,百般无奈的感慨之情。他与同为明遗民画家的石涛、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僧”。书法宗王献之、颜真卿,淳朴圆润,自成一格。朱耷中晚年,在书画作品款署中多使用“八大山人”。

作品介绍

朱耷此作为行楷杜甫《戏題王宰画山水图歌诗》

这是一首题王宰画的诗,原作没有传世,然而由于杜甫熟悉王宰的人品及其作品,通过他的神来之笔,仿佛为后人再现了这幅气势恢宏的山水图,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清 · 朱耷杜甫《戏題王宰画山水图歌诗》(册页) (26.2cm*19.2cm)

释文: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

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

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八大山人

宋 · 米芾《贺铸帖》(高清版)

作者介绍

米芾(西元1051-1108年),北宋书画家、鉴赏家。初名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自元祐六年(1091年)起,改名芾,祖籍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湖北襄樊),世称米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徽宗赵佶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有洁癖,多蓄奇石。尝於无為州治,见巨石,状其丑,大喜,巨衣冠拜揖,呼之為「兄」,因举止狂放,世称「米颠」。不能与世随和,故从政数困。能诗文,善书画,精鉴别,好收藏名迹。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有「风檣阵马,沉著痛快」之评。

作品介绍

此帖为致玉笔架主人书札。翰牍九帖之五。「贺铸」句即谓能自度歌曲(词章),不妨往还尔。方回元符末在泗州,翌年访元章于真州,遂同见蔡京。若犹在通判任,则收书人亦居泗州也。要之,此帖作时当近《适意》、《丹阳》二帖。

贺铸 (1052~1125) 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

▲ 宋 · 米芾《贺铸帖》(23.4cm*36.8cm)

芾再启。贺铸能道行乐慰人意。玉笔格十袭收秘,何如两足

其好。人生几何,各阏其欲。即有意,一介的可委者。同去人付子敬

二帖来授,玉格却付一轴去,足示俗目。贺

见此中本乃云公所收纸黑,显伪者。此理如何,一决无惑。芾再拜。

逸迈奇崛之势慨,郁勃清健之态姿。

宋 · 王安石《楞严经旨要卷》(高清版)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 -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 世称荆公 。卒谥文。

作品介绍

王书所本,宋人己窥出端倪。黄庭坚称王书学晋人王濠。但此论未得荆公首一肯。王壕善隶书,传他“貌似摊矫而不备”。而最为有趣的是宋米芾的,得到荆公赏识的断一一 “文公书学杨凝式书,人鲜知之,余语其故,公大赏其见鉴”。苏轼云“得无法之法,不可学”。

杨凝式 (873年-954年),字景度,号癸巳人、杨虚、希维居士、关西老农等。华州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唐末五代时期官员、书法家,唐末门下侍郎杨涉之子。其书法米芾说他 “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评价极高。

《楞严经》唐般刺蜜帝译,十卷。王安石摘录其中观世音发妙耳门,从闻思修,以“三十二应”随机变化,现身说法,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一节,卷前录有此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经名一行,以此定名为《楞严经旨要》

卷末自题:“余归钟山,道原假楞严本,手自校正,刻之寺中。时元丰八年(1085年)四月十一日,临川王安石稽首敬书。”其时王安石正退居金陵钟山,率弟子谭掞、蔡肇等人编纂《字说》。元丰七年,王安石自钟山上奏箚,乞以所居园屋为僧寺,并乞赐额,有旨赐名“报宁”。自题中谓将楞严经“刻之寺中”,此寺院可能即“报宁禅院”。

▲ 宋 · 王安石《楞严经旨要卷》(29.9cm*119.0cm)

全卷

请 您 横 屏 欣 赏

淡墨疾书,未尝经意。

敦煌遗书残片(高清版)

作品介绍

此作存于敦煌研究院,其材质为白麻纸。其书写时间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敦煌研究院

1944年2月,在敦煌莫高窟设立了保管、研究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员工仅十余人,常书鸿任所长,下设考古、总务两个组,开始了敦煌石窟的清理、调查、保护、临摹等工作。1950年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常书鸿继任所长,人员有较大发展,下设保护、美术、考古、资料、办公室等组室,实施了石窟大规模的维修保护,开展了石窟资料的全面调查、石窟艺术、考古、佛教内容的研究,出版了一些研究成果。

常书鸿于1943年促成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成立,也就是现在的敦煌研究院。直到晚年他不得不调回北京。但敦煌显然融入了他的生命,他视莫高窟为“家”,“敦煌守护神”——这5个字就镌刻在常书鸿先生的墓碑上。

敦煌研究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44年的敦煌艺术研究所,新中国建立后于1950年成立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基础上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院由院党委、院务委员会、院学术委员会分别主管院内的党务、院务、科研工作。院党委下设党委办公室,院部下设行政办公室、人事处、保卫处。学术委员会兼办科研处的工作。专业部门有石窟保护研究所、美术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文献研究所、石窟文物保护陈列中心、信息资料中心、编辑部、摄录部、接待部等。另外,在兰州设有分院。

敦煌研究院从上世纪40年代的敦煌艺术研究所创业始,经过几代人艰辛的工作,在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研究,敦煌艺术和敦煌文献研究、敦煌文化弘扬等方面都有辉煌的业绩。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遵循\"保护、研究、弘扬\"的工作方针开创了新局面,各方面的成就令世人瞩目。

▲敦研010B佛说祝毒经(12.6cm*40.2cm)

其书写纯真,颇有意趣。

X 关闭

最新推荐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公纸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8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